讨论
人类对于癫痫的认识已经有近2 000 年的历史,其间各种医学检查手段不断问世,但是临床医生对于癫痫的诊断还是很难做到完全准确。本文报道的3 例患者均为发作性起病,具有发作性、反复性、刻板性的特点,发作时伴有意识障碍,根据描述的发作症状学,可能考虑为“癫痫发作”。但通过V-EEG监测发现,发作期的症状学和同步脑电变化与癫痫应有的表现不相符,此时,癫痫的诊断应慎之再慎。
从例1 和例2 来看,患者“发作”期的脑电图是发生了不同于背景的脑电变化:突然的各导低电压-慢波-恢复正常脑电背景,上述脑电变化常见于突发的全脑缺血缺氧性改变,如心源性病变导致的全脑突然缺血缺氧。有资料表明,当心率明显减慢或心跳暂停时,脑电图出现短暂的α抑制,继而出现同步化高波幅慢波,并进一步出现广泛的电压降低,随着心搏的恢复而再次出现慢波并逐渐恢复正常背景活动,即心源性晕厥的脑电变化特点———“ 慢-平-慢”。另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脑血流完全中断时,极初6 s 内没有临床或脑电改变,在第7 ~13 s之间,当患者意识丧失时可记录到弥漫持续性慢波活动或额区广泛间断性慢波活动(frontal intermittentrhythmical delta activity)。本文例1 和例2 的脑电变化与上述文献报道相似,但也存在不同之处:从心跳暂停时的脑电演变过程来看,心脏停搏3 s 后,脑电即出现全导联的抑制,继而出现慢波活动,当心搏恢复后,脑电渐恢复α背景活动,仅表现为“平-慢”的脑电特点,本文报道的病例脑电特点不同于既往报道的突然全脑缺血后患者的脑电变化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来进行探讨。
当然,上述脑电变化也可见于癫痫发作时。在颞叶或额叶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中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脏停跳、心律紊乱等心功能障碍。因此,注意鉴别癫痫性与心源性疾病本身导致的心功能障碍非常重要。我们将例1 和例2 考虑为心源性发作的原因如下:例1 和例2 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未见明显癫痫样放电,若为颞叶或额叶癫痫发作所致心功能异常,常常会伴有其他额叶或颞叶癫痫发作的症状,例2 所谓的全面性强直阵挛样发作中同步脑电监测并未见到对应的脑电变化,且按照癫痫持续状态治疗后症状亦无缓解。前2 例患者在完善检查后均发现存在心脏方面疾病,在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症状均得到缓解。故笔者考虑例1 和例2 为心源性疾病导致的发作性症状。从3 例病例的诊治经过来看,他们都曾经被误诊为癫痫甚至癫痫持续状态。分析其误诊误治的可能因素如下:第一,非痫性疾病发作期的症状学可与癫痫发作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仅凭发作期症状学来诊断癫痫应该慎重;第二,脑电图技术员常常只关注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的癫痫样放电,对一些特殊病理状态下的脑电变化认识不够;第三,据笔者了解,一些脑电图阅图人员在阅图时,常常只看脑电,将心电、肌电以及眼动信号隐藏,如例2,在外院进行了动态脑电监测,由于缺乏心电监测指标,加之阅图人员对突然全脑缺血、缺氧的脑电变化认识不足,导致疾病的误诊误治;第四,脑电图阅图人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异常心电图变化,如例3,2 年中反复出现“发作性肢体抽搐”,患者发作期脑电图无明显异常变化,但同步心电图可见Q-T 间期延长,上述心电变化常见于低血钙患者。因此,为了尽量准确地诊治疾病,阅图人员应重视脑电监测中的任何一项监测指标;应尽量熟悉各种发作性疾病相应的脑电变化特点,如看到“发作期”存在“慢-平-慢”的脑电变化,应考虑可能是全脑缺血、缺氧,应及时关注心电变化,以便及时做出疾病的正确诊治,进而防止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目前国内开展V-EEG 监测的医院越来越多,但脑电监测系统的参数设置、标准、流程及脑电图判读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阅图人员对脑电以外的监测指标如心电、肌电及眼动的变化关注不够,可能导致疾病的误诊误治,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脑电监测中应重视“长程”、“可视”及“综合”的判读;同时笔者建议,如能在V-EEG 监测时设置心电预警功能,可能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心源性疾病,避免在V-EEG 监测时患者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