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Epsilon波敏感性较低,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与右胸导联双极胸导心电图联用可提高其检出率。患者早期右室结构无明显改变,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速时,应与右室流出道起源特发性室速鉴别;特殊病例仅表现为心律失常,休息时无解剖学和功能异常,可行运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MRI或同位素心室造影。ARVC患者心脏彩超检查可见右室壁活动减弱,收缩功能减退,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0.5,诊断敏感性86%,特异性93%,诊断预测性86%;心脏MRI可见局灶轻微病变,显示心脏解剖、功能和组织特性,为ARVC重要诊断标准。61%患者心肌组织被脂肪组织替代,右室壁变薄,室壁瘤形成,右室右房扩大,右室流出道扩张,右室心尖、漏斗部、右室隔面为其好发部位。
本组患者心脏MRI示右室壁局灶性变薄,心肌致密化不全,右室心尖部、流出道、前壁脂肪浸润,收缩功能减弱。对年轻患者有晕厥或心跳骤停史,应结合病史及检查,排除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Naxos病、Brugada综合征、扩张性心肌病等方可确诊ARVC。
ARVC尚无治愈方法,应根据病情选择药物、射频消融、置入ICD或心脏移植等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目的为预防心律失常,缓解右心衰竭,防治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预防猝死。药物难以控制者可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或ICD植入,因病变基质多灶性,射频消融成功率取决病变弥散程度,应予靶点周围片状消融。ICD能可靠终止致命性心律失常,是目前有效预防猝死的唯一措施,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明显优于药物或其他疗法,对血流动力学不稳的室速患者,应推荐ICD植入,本组8例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即刻消融成功5例,约占62.5%;2例患者置入ICD后产生有效放电干预,其他患者放弃ICD置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