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化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治流程,提高区域性STEMI救治水平,紧跟全国胸痛中心建设步伐,与国际胸痛急救水平接轨,在医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胸痛中心于2014年1月26日正式成立,填补了华中地区“胸痛中心”的空白,医院还专门成立了胸痛中心工作委员会,经过近10个月运行,持续改进胸痛救治流程,于2014年11月27日顺利通过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病管分会、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认证,同时,也是全国首家通过认证的民营医院“胸痛中心”。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胸痛中心是以急诊科和院前急救人员为核心,联合CCU、心内科、导管室、影像科等,共同组建的一支胸痛急救快速反应团队;我院胸痛中心也得到了武汉市急救中心的大力支持,成立了武汉市首家胸痛急救站;同时,和武汉市内及周边基层医院加强学习、交流与合作,与20多家网络医院建立协作关系,以实现STEMI患者的快速转运及救治。在急诊科、院前急救车及部分网络医院、120急救车均配备了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监护系统,该系统还能同步传输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等生命监测信息及心肌酶、血糖、D-二聚体等检验结果,对于暂时未能配备该系统的单位,建立胸痛中心微信群,以将上述信息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介入术者及急诊科,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便于值班医生、胸痛中心总监或介入术者可以随时提供远程诊断和救治的会诊意见,指导救护车或急救网络医院的现场诊治,对于具有急诊PCI适应证的STEMI和极高危NSTEMI患者,则可在院前完成术前相关准备并启动导管室,绕行急诊和CCU直接到达导管室,从而大大缩短了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简称D-to-B)的时间。
随着胸痛中心的建立,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胸痛中心也同时建立了胸痛中心数据库,详细记录院前院内救治各个环节的重要时间节点,为胸痛救治的质控和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根据胸痛中心运行状况,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典型病例讨论会和联合例会,以D-to-B延长病例为切入点,回顾性分析D-to-B延长原因,持续改进胸痛救治流程;同时,加强了对基层或社区医院医务人员和社区人群的培训和教育。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胸痛中心经过正式运行和不断改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今年急诊PCI手术量已达450余例,较去年同期增涨132%,极短月平均D-to-B达到56.7分钟,其中的极短记录16分钟更达国际优秀水平,月D-to-B小于90分钟比例平均为82.1%,高于国际标准75%,其中极高月完成国际标准比例达96.6%,约93.2%的STEMI患者绕行CCU,直接由急诊科或院前急救车到达导管室完成介入治疗;从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FMC-to-B)、胸痛病人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数据也呈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