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心肌病(HCM)是指在无明显阻力及容量负荷增加时心肌发生肥厚,通常表现为室间隔非对称肥厚。本病常须经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确诊,治疗策略很大程度需取决于超声心动图提供的血液动力学数据。ACCF、AHA 发布的HCM 诊疗指南建议,确诊主要依据超声心动图,左室心肌极厚处≥ 15 mm 可确诊,13~14 mm 为临界值。ESC/AHA 专家共识将HC 分为三类:梗阻性,指静息时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30 mmHg;隐匿梗阻性,指运动负荷时压力阶差>30mmHg;非梗阻性,指静息和负荷时压力阶差均<30 mmHg。
超声心动图凭借其确切、无创、快捷、经济、普及等优势成为肥厚性心肌病无创诊断、指导治疗决策、评价疗效和远期随访的重要优选手段。
病例
主诉 女性, 43 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10 个月,偶发胸痛,逐渐加重”入院。
现病史 10 个月前因“心慌,胸闷”住院,诊为“冠心病”,治疗不详。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10年,未规律用药。高血压家族史,父64 岁猝死。
辅助检查 血压145/87mmHg。血常规:血红蛋白 129 g/L。生化:空腹血糖5.8 mmol/L;肝肾功能正常;TG 3.16 mmol/L,TC 5.97 mmol/L,HDL-C 0.89mmol/L,LDL-C 3.71 mmol/L。心电图:窦律,V1~5 导联缺血
性ST 段压低,T 波倒置。
超声心动图:左室对称性肥厚(图1A、B),室间隔为著,主动脉瓣下21 mm 处极厚达23.3 mm, 余前壁21.5 mm,下后壁17.5 mm, 侧壁18.1mm;M 型示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SAM 征阳性),EPSS 0.2 mm;多普勒示左室流出道呈五彩镶嵌花色血流信号,极大瞬时流速和压差增大,分为462 cm/s 和85 mmHg, 频谱峰值后移(图1C、D);超声诊为非对称性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冠脉造影:左优势型,左主干分叉处狭窄40%~50%,左前降支起始处狭窄约60%,回旋支起始处狭窄70%,右冠状动脉近段狭窄55%。
入院诊断 肥厚性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压。
诊疗经过 患者转入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左室流出道疏通术。术中切开左室,切除肥厚心肌,尤其室间隔部位对左室流出道造成梗阻的肥厚部分,通畅左室流出道。术中经食道超声同步监测左室流出道及二尖瓣运动,指导手术。术中经食道超声:室间隔厚度12 mm;左室流出道为亮红色血流信号,极大瞬时流速、压差分201 cm/s和16 mmHg;二尖瓣形态正常,SAM 征阴性,EPSS 0.7 mm;提示左室流出道疏通效果显著。同时行CABG,术后予硝苯地平和心得安等治疗。
术后5 d 超声心动图:室间隔厚度11.7 mm;二尖瓣形态正常,SAM 征阴性,EPSS0.8 mm;左室流出道极大瞬时流速、压差分为176 cm/s 和10 mmHg( 图1E)。术后3月无不适,复查超声心动图:室间隔厚度11 mm;二尖瓣形态正常,SAM 征阴性,EPSS0.9 mm;左室流出道极大瞬时流速、压差分为44 cm/s 和 8mmHg(图1F)。
病例分析 根据指南,对于年龄较轻、症状较重患者,推荐使用室间隔部分切除术。针对该患者,如同时行CABG 解决冠脉狭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文献显示手术远期生存率和心原性猝死获益尚无定论;术后室间隔厚度及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明显改善,92% 无需再手术,8 年生存率为90%,但20% 患者因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