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胸痛中心

利尿剂在高血压病中的地位

字号: + - 14

利尿剂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环节,高血压通常使用多药物联合治疗,利尿剂的地位不可忽视。

 

 

噻嗪类利尿剂是美国第二大类极常处方的降压药物

 

  从1999年到2012年,美国利尿剂处方量相对增加1.4,与整体降压药物处方增加一致。其中噻嗪类利尿剂的处方量增加更是超过利尿剂总体,达到1.7。噻嗪类利尿剂(包括噻嗪型利尿剂和噻嗪样利尿剂)是美国处方量第二大的降压药物(仅次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表明其在高血压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利尿剂使用增加的同时,美国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也在稳步提高。

  尽管利尿剂对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具有特殊优势,而大型荟萃分析显示,无论是否存在盐敏感状态,低剂量利尿剂降压效果的证据都非常充分。因此,各大指南继续推荐利尿剂为首选降压药物之一。

 

噻嗪类利尿剂降压机制及其疗效差异

 

  利尿剂主要包括噻嗪型利尿剂氢氯噻嗪、噻嗪样利尿剂氯噻酮和吲达帕胺、保钾利尿剂ENaC抑制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以及袢利尿剂。其中,噻嗪型利尿剂氢氯噻嗪和噻嗪样利尿剂吲达帕胺是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氢氯噻嗪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抑制钠离子重吸收,而吲达帕胺的降压机制除此之外还具有“CCB样”扩血管作用。吲达帕胺可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内流,起到直接扩张血管的效果。

  与氢氯噻嗪作用持续时间(DOA)8 h~<24 h相比,吲达帕胺的DOA可持续24 h~34 h。

 

减少事件是高血压管理极终目标

 

  高血压管理的基础是控制血压,极终目标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我国独立完成的中国脑卒中后抗高血压治疗研究(PATS)是国际上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安慰剂对照的脑卒中后二级预防降压治疗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吲达帕胺与安慰剂组相比,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了29%。此后,我国还积极参加了国际合作脑卒中后降压治疗预防再发研究(PROGRESS),结果表明,培哚普利+吲达帕胺或单用培哚普利治疗总体降低脑卒中再发风险28%,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与日本等亚洲研究对象脑卒中风险下降的幅度更大。老老年高血压治疗研究(HYVET)结果显示,高龄老年(≥80岁)高血压患者中,吲达帕胺与安慰剂相比,可减少脑卒中及死亡危险。降压降糖治疗2型糖尿病预防血管事件的研究(ADVANCE)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采用低剂量培哚普利+吲达帕胺复方制剂进行降压治疗,与常规降压治疗相比,可降低大血管和微血管联合终点事件9% 。除上述硬终点获益外,吲达帕胺联合或不联合培哚普利还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肥厚等中间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