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香港客]首批扎根武汉港商谢俊明:30年做好3件事

字号: + - 14

图为:武汉亚洲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俊明。(凤凰湖北邓兰天摄)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吸引了一大批港资企业来到内地投资,然而进入武汉的港企却寥寥无几。1986年,谢俊明应朋友邀约来武汉走走,却在无意间成为第一批投资武汉的港商。谢俊明笑称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但是这一巧合,却让他在武汉立足已有30年。

1989年,他在汉港大厦的楼顶一览整个老汉口。谢俊明人生当中第一个图腾——汉港大厦,自1989年建成以来,如今依然屹立在黄石路,成为武汉房地产开发的一个历史性的坐标。

1993年,他在武汉亚洲大酒店的旋转餐厅俯览武汉三镇。湖北省第一家四星级酒店——武汉亚洲大酒店在谢俊明手中诞生,酒店的旋转餐厅,转一圈可把整个武汉尽收眼底,迄今他依然记得开业的空前盛况。不过在谢俊明心中,大厦的风光与酒店的繁华在与亚洲心脏病医院相比,后者是他此生极为引以为傲的事业。

1999年1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大型民营心脏病专科医院。曾经有一位武汉的老工人对谢俊明说,汉港大厦和亚酒对于普通老百姓,就像一个传说,有一种神秘感,而亚心医院确实真真正正对老百姓是有帮助的。听了这一席话,从此坚定了他对自身的定位:在医疗这个行业里做精做强。

很多人习惯用“打拼”这一词来形容谢俊明在武汉经历过的风雨,他却不喜这一词。“对于我来说,我在武汉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打拼’是打完了拼完了就走了,打不赢也走了,不专一。从创业的心态来讲,是和这座城市共同发展的过程。”

城因人立,人因城变。武汉市政府规划出的一幅幅“蓝图”,在披星戴月的建设中,已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想。30年来,谢俊明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跃升,也让自己一步一步走上人生的新高度。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凤凰湖北:您是什么时候来到武汉创业的,当时会为什么选择了武汉?

谢俊明:我是1986年来到武汉,一切都是机缘巧合。当时我和武汉的一个国有企业有业务上的往来,到这边来做朋友的回访。在聊天的过程中,知道武汉这边有一个企业中外合资的企业,但是当时外商的资金进不来,如果还进不来就需要吊销这个企业。于是我朋友问我有没有兴趣。我一看发现这个企业的经营范围,和我做的很相似,而且86年,中外合资企业在武汉、更不用说在广州、深圳都不多,港资企业、外资企业,充其量也就在武汉设一个办事处。我看这是个正式的合资企业,就答应了。当时刚好收了30万,把这钱给了他们,所以有很多人笑称,我三十万起家。

凤凰湖北:在刚来武汉时,您对武汉的印象怎么样?

谢俊明:印象当中的武汉,在86年之前就像一个大城市,一个火炉城市。来到武汉,准备在这边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时,我就开始对武汉进行一个研究,一个了解。如果我们看整个城市的经济,武汉是一个经济中心辐射极佳的点,以武汉做为圆心,到北京、上海、香港、成都、重庆包括到台湾都是一个多小时。当时武汉市很多未来远景、地铁、高速公路、长江建多少大桥,当时都是纸上谈兵,很多人听都感觉是在听笑话,觉得不太可能。我就问我的在北京工作的一些朋友,问他怎么看武汉这个城市。他说,看武汉很简单,把中国地图打开,以武汉作为圆心去看一看,一千公里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带所在,我问他重点工程有没有可能在武汉,他说完全可能,将来整个的改革开放一定是从外到内,如果只有外面没有里面的话那是不行的,在武汉是对的,基于这个建议,我选择留在了武汉。

凤凰湖北:您来湖北打拼这30年来,应该是获得了不少成就。

谢俊明:我不喜欢用“打拼”这个词,对于我来说,我在武汉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打拼”是打完了拼完了就走了,打不赢也走了,不专一。从创业的心态来讲,是和这座城市共同发展的过程。当时和我一起到武汉的外资企业并不多,据我所知,我拿到的中外合资企业的工商执照应该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了,也就是说,整个湖北省的外资企业可以用两位数来计算差不多就三十家,但是能够到今天还存在的很少了。在这个变化当中,我适应了武汉的发展,我也在配合武汉市的发展,武汉也接受了我这样的创业者在武汉打事业基础。

凤凰湖北:那您在武汉创业这些年,极引以为傲的是什么?

谢俊明:我极自豪的是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在89年做了一座汉港大厦,现在还在,黄石路一号。我的第一家企业叫做汉港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当时应该说在湖北省首个“零售商品房”,而且89年的平均的房价是在3500每平米,当时广州、深圳都很少,汉港大厦对于我来讲可以说是第一桶金。第二件事情是在1993年,湖北省第一家四星级酒店——武汉亚洲大酒店,第三件事情是1999年,开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第一家大型民营医院,可以做心脏专科手术的大型医院。回过头来看,我的整个发展的过程,包括作为一个港资企业到内陆来发展,实际上可以说是见证了内陆特大城市武汉30年来的很大的变化。

凤凰湖北:很多人说在武汉的很多港资企业在武汉很难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谢俊明:首先来讲,你要了解到你自己是一个自然人,作为自然人来讲,你是没有能力去改变大环境的,当你没有能力来改变这个大环境的时候,就要学会去适应这个环境。如果你适应不了这个环境,接受不了这个环境,那么就只有一个选择——离开,或者被这个环境淘汰。

很多港商,他们习惯于用香港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往往会很费解,我和他们讲一个道理,我们回看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相信不会比现在的武汉更好。我之所以能够在武汉三十年,我能够去尊重武汉,想方设法去了解武汉,看看武汉需要我们能做什么,对这座城市有一颗敬畏之心。尊重武汉的历史、人文、社会,和大家一起去把这个城市变得更好,现在很多香港人开始学会这一点。

凤凰湖北:您觉得武汉未来发展空间如何?

谢俊明:武汉这座城市需要发展,香港也要谋求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全世界都在关注内地市场时,香港必定会关注武汉。武汉在辐射内陆市场的时候,它是一个天然的地理位置。先姑且不论他九省通衢,我们来看武汉能够辐射的人群。武汉这座城市人口一千多万,湖北省有将近六千万人口,辐射到河南驻马店以南,初步估计有四千万人口,看安徽阜阳靠近武汉这边,这边又有三四千人口,江西的九江一两千万人口。历史上办什么大事都到武汉,比如读书,就医,买货,一句老话“货到汉口活”,武汉这个位置,武汉的码头文化,也可以说是开放文化,它能够容得下四面八方来的客商,都可以在武汉找到商机。

凤凰湖北:您心中的宜居城市是怎样的?

谢俊明:武汉市肯定是一个适合人生活的城市,很多人退休后都回到武汉。我很喜欢武汉的水,像长江、汉水、东湖,全世界的特大城市很难同时拥有这么多水资源,我记得有个意大利的设计师说过,这是一个浮在水面上的特大城市。武汉市的教育资源也很多,武汉有五十多所大学。一个企业要发展,极需要的就是人才。人才从哪里来,从大学里来。

凤凰湖北:您认为在如今的社会,“港商”这个标签还重吗?

谢俊明:我觉得不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到今天,国企、民企、外企、实际上性质不太明显,很多时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说,很多民企、国企、在香港上市,你的股份就已经有外资的成分在里面了,很多外资企业上市,也有很多国企、民企买了它的股份,所以来讲,形式上虽然有分别,但是实际上、内涵上没有太大差别。如果非要说,那就是港商极大的特点是比民营企业、国营企业的老总更大的自由度,我出国不用办签证,不能随时说走就走,但随着国家在法制、国民待遇与世界接轨之后,在十年二十年之后,企业就是企业了。

凤凰湖北:您会考虑继续留在武汉吗?

凤凰湖北:香港回归19周年,您有什么话想说?谢俊明:三十年已经在这里了,还想到哪里去?我很欣赏西方的一些企业家,他们很专一。我去德国,看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咖啡馆,但是人很多。我和老板聊天,老板说,你知道我这咖啡馆有多少年历史了吗?他说五百年。我很疑惑那么好的生意为什么不开连锁店呢?他说那不行,开了就不是我这个店了。我去日本一家寿司店,那家店只能够容纳下不到二十个人吃饭,但是要预定一个月,我问那个老板,这个寿司店那么受欢迎为什么不扩大?他说我扩大了就不是这个寿司店了。我要做的是专一,经久不衰,不管任何环境,每个人都想喝这一杯咖啡,吃这一口寿司。如果一个企业家总是今天做这件事情,明天做那个事情,而不是把这个企业做精做强,那么极后也会慢慢出问题。我是一直做服务业,做亚酒和医疗,医疗可能更高端一些,既然进入了这个行业,就希望在这一行做精做强,这个空间太大了,我就觉得我在医疗里能够找到我的发展空间,很多人到我这里来看病。

谢俊明:香港回归19周年,香港风风雨雨走过来,大家都希望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实施下,能够确保特区政府有效施政。这两年香港发生了很多我们认为不应该发生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会了解,内地对香港未来的发展市非常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香港要学会怎么和内地打交道。同样来讲呢,希望香港在二十年、三十年、或者五十年以后,能够变得更好,这个取决于大家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