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短联律间期室早多指联律间期<300 ms的室早,因其室早易落于其前QRS波的易损期,故可诱发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尤其是在长RR间期之后,心肌细胞膜电位不稳定并导致心脏电活动存在不均一性,此时若出现短联律间期室早则可能直接诱发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这一现象称为长短周期现象。TdP目前认为是发生在QT间期延长基础上的多形性室速,其心电图特征为QRS波电轴发生周期性偏转,可自行终止或蜕化为室颤。TdP的始动因素与后除极有关,而维持因素与折返有关。然而还有人认为存在另一种无QT间期延长基础的TdP,即短联律间期尖端扭转型室速。
患者第2次入院时心电图主要记录到两种形态的室早,一种是间位性室早,与窦性心律下的QP6波偶联;另一种室早形态与前述完全不同,并与心室起搏下的QRS波偶联。
患者室速发作前多次心电遥测示起搏心律伴QT间期延长,并于一次室早后出现多形室速。患者既往心电图无QT间期延长表现,考虑患者为继发于心动过缓或应用胺碘酮后出现QT间期延长。患者3次多形室速均由与心室起搏偶联的室早所诱发,其原因可能为:①室速发生前存在心动过缓,导致心室复极时间延长,复极离散度增加,室早落入易损期而引起室速,这基本符合长短周期现象,此时应将起搏频率调高以缩短QT间期,并抑制室早产生;②右心室起搏导致左右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加而形成电位差,易产生微折返导致室速发生,此时应将起搏频率调低,鼓励自主心律产生,从而增心脏电活动的均一性。依照常规做法我们将低限频率调至90次/min后无室速再发。因长期高频起搏可致心悸等不适症状,故一般不以持续高频起搏作为治疗室速的手段。但调节起搏频率低于90次/min后患者再发室速,这导致患者第3次入院。予患者利多卡因维持并逐渐转换为口服美西律治疗后明显控制室速发作。
胺碘酮本身可延长QT间期,同时其负性心率作用也可导致心室复极时间延长,因此,对伴有QT间期延长的室早及其诱发的TdP胺碘酮并非都有效或有益。钙拮抗剂可抑制心肌细胞平台期钙离子内流从而减少早后除极的发生而治疗多形室速,但对于伴有心动过缓及QT问期延长的患者,应用维拉帕米的效果可能不如单纯短联律间期室早者明显,在提高起搏频率的同时加用美西律可能对这类患者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