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秋季的养与防
慢性病人秋冬宜养阴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调理及保健养生中,将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而 哪些人宜在秋冬养阴?正所谓久病伤阴,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高血压、慢性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一系列疾病,均有不同程度阴虚表现,养阴补虚是这类慢性疾病调理的重要原则,常用的补虚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等,其中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沿用千余年的养阴经典名方,方以熟地、山药、山茱萸“三补”和丹皮、泽泻、茯苓“三泻”组成,补泻结合,调理阴阳,滋补肝肾之阴,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类阴虚慢性病人秋冬养阴。
近日,气候环境变化很大,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立秋”后三候节令分别是一候凉风急,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直至霜降的“草木黄落”,“蛰虫咸俯”。季节转换对人体的影响很多,如“春困秋乏”:人体经高温酷暑的消耗,气阴均有较大损减,因而需要调、补、养。“多事之秋”:秋季是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的季节,因此人们易患感冒、腹泻等疾病;慢阻肺、高血压、冠心病等又都可因天气较凉、气温下降而有加重趋势;皮炎、流行病高发;甚至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也在秋季多发。情绪变化:美国神经病专家研究指出,秋后白天变短会影响人体生化过程,干扰生物钟调节机制,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甚至于引发精神性疾病。加之秋风萧瑟、落叶满阶,寒蝉衰鸣等景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消极情绪、灰色心理,怪不得古人碰上下雨都要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
在这个“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季中医保健的要点就是要保养内守之阴气,而保养措施则从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多方面着手。
首先,在起居衣着方面,为解除秋乏,宜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保养和补充消耗的阴气。至于衣着,民间有“秋冻”的说法,意在秋风虽凉,不忙添衣。事实上,秋冻要适度,过度加衣会使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但过度秋冻,秋气主燥,燥易伤肺,则可致风寒外袭,致感冒咳嗽、肺炎等疾病发生。 饮食是补充人体阴气主要手段。秋燥伤津,补充津液气阴为第一要务。秋天人们易感觉唇干舌燥、干咳无痰,这是肺胃之阴不足,可选用生地、沙参、麦冬、玉竹、百合、雪梨等进补。症状不明显的,选以上中药1~2味泡茶饮或蒸(炖)雪梨均可。如有症状,需请医师辨证配方。饮食调节也是养阴有效方法,有条件不妨多食用梨、猕猴桃、西瓜,蔬菜中的绿叶菜、冬瓜、藕、芝麻等也是养阴佳品。肉食海鲜有助补阴,但要适量,不可食用过多。
调节情志,防止“悲秋”是秋季老年保健的重要内容。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天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为什么老人容易“悲秋”?这符合中医“天人相应”说,秋季寒气逼人,秋风萧杀,草木凋零,极易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尤其对于那些空巢老人,更易伤感。解决这问题的办法是多参加社交活动和体育锻炼,只要不违背保健原则,动比静好。当然,凝精敛神、静心悦志也是保健的好方法。常见的户外活动,舒展筋骨,登高赏景可使人心旷神怡,太极拳、气功都是传统的保健项目。 适当运动是四时保健的内容。不管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兴趣爱好如何,都可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项目进行运动锻炼,但有几点季节性的注意点必须重视:秋天多雾,雾天不适宜户外运动。清晨不适宜在林木茂密处运动,因夜间树木释放二氧化碳很多,氧气含量少,对健康不利。防止过劳。过劳可使汗液外泄,津气流失。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不宜剧烈运动,避免引起血压突然升高和诱发心绞痛、心衰。
再说秋季三防:
防滥补 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注意不可乱补,不要无病进补和不分虚实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防秋瓜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防秋燥 尽管秋燥对人体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但防治之法也颇多。正所谓:“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秋日饮食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量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选能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要少吃辛辣、油炸、烈性酒及干燥的膨化食品,因为此类食品易生燥化热,多食无益。
上一篇: 秋季也要防“风湿”
下一篇: 腰围也是“健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