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就是以有机高分子聚合材料制成的、并且放置于血管之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会被血管内皮细胞逐渐分解吸收的血管内支架。与传统金属支架相比,极大的优势就是可恢复血管的组织的弹性以及舒张和收缩功能,而不像传统的放置金属支架的血管由于记忆合金的不变形支撑而永远失去弹性,丧失舒张和收缩功能。

冠脉血管内支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英文简写 PTCA)的一种,从1977年世界第一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开始,到目前为止冠状动脉治疗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


冠脉球囊扩张术是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帮助下,通过导丝将球囊放置到狭窄的冠状动脉处,向球囊中充气之后撑开血管的管腔,重建狭窄冠状动脉的血流,是极早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急救介入治疗方法。但是它的缺点是,回复冠状动脉血流重建只是暂时的,退出球囊,冠状动脉管壁会因无外力支撑会很快恢复到狭窄的状态。

就是在进行球囊扩张术的基础上使用具有记忆作用的金属材料支架支撑血管管壁,保持血管管壁的直径,较长的维持重建的冠状动脉血流。
金属裸支架也有很大的缺点就是放置支架的地方有一定几率引起冠状动脉血管管腔再狭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放置支架两端处的血管内皮细胞会很快增生,包裹住金属支架,极后形成血管管壁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会使冠状动脉的管腔直径变小,影响血流供应。

这个阶段是目前极成熟、应用极广泛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至目前极重要的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手段之一。
这类支架是在金属裸支架上放置一些药物,例如紫杉醇、雷帕霉素等抑制细胞分类的药物,减慢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速度,一般情况下六个月到一年左右血管内皮细胞才能完全包裹支架,减少了冠状动脉因血管内皮增生导致的再狭窄几率。只是,新的问题接踵而来……血管内皮增生速度变慢和不平均,使得支架长时间暴露在血管内壁上,一是造成血管内壁不光滑,那样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容易出现涡流,易造成红细胞的聚集引发血栓;二是容易让机体内部的保护机制错认为是血管内壁组织受损,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引发血栓出现。这种情况已经成为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极大的问题,患者不得不长时间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来减少支架内部血栓的出现。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问题也冠心病是一个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造成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生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以及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形成,支架的放置只是在紧急情况下的急救治疗,并不能对疾病的病因产生影响,在放置支架的同是必须要进行抗动脉硬化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才能有效减少再次出现心肌梗死的几率。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治疗对于患者的依从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由于术后病情控制不佳导致放置支架部位或者冠状动脉的其他部位出现新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再发生心肌梗死的情况也很常见的。
对于其他部位新发的斑块狭窄比较简单,放置一个支架就可以救急,可是原支架部位怎么办?除了搭桥手术之外就只有在原支架的基础上重新再放置一个支架(所谓的支架套支架)……
要是再第三次发作……
刚才也说了,冠心病是慢性病,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这些患者年龄一般都比较大,除了冠状动脉之外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也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说不定什么时间哪个部位的血管出现狭窄引起某个器官出现梗死,比如说脑动脉;或者是还兼具其他系统的疾病,比如说椎间盘疾病……这些情况又有可能需要进行核磁(MRI)检查,而患者体内放置的支架是金属材质,因为核磁检查时产生的磁场会使金属表面产热和出现金属物体的移动,所以很多放射医生都会因为存在风险而拒绝为患者进行检查。尽管很多研究表明低剂量核磁检查以及在术后半年以上进行核磁检查患者的风险都很小,但是为可减少风险,一般医生都会以谨慎为极先考虑。
鉴于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的种种问题,外加放置支架的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得新一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研发提上日程。而研发出一种既能够保持一定的支撑力还可以随着细胞代谢能够进行分解和吸收,保持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的支架材料成为极热的研究方向之一。

只是由于生物可降解支架还在初始阶段,在医生操作技术和支架制作工艺方面还有不成熟之处,因此从目前的研究和应用结果上看生物可降解支架在支架内血栓出现的几率上与药物洗脱支架相比并不占优势;同时,生物可降解支架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其强度逊于药物洗脱支架,在狭窄血管的使用范围上也比药物洗脱支架狭窄,诸如管腔细小、分叉和斑块钙化程度比较高的冠状动脉均不适合放置生物可降解支架,在临床应用的范围尚不如技术成熟的药物洗脱支架广泛。因此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雅培生产的可降解支架退出商业应用市场的情况发生。
生物可降解支架作为新阶段的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在研发过程中的起起伏伏也是正常表现;也许目前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在研发和应用上看似差强人意,但这也是新技术在探索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随着工艺的进步和医生操作的熟练,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应用会越来越成熟和广泛,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发展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