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爱心行
想吃“传说中的热干面”了
:《武汉晚报》
手术后的扎西旺堆恢复良好,和父亲在病床上下棋。记者 蔡晓智 摄
11日下午16时许,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手术室外,医生告诉西藏患儿旦真次旦的母亲:“孩子手术很成功,放心吧!”。母亲激动得流下了泪水,双手合十,用刚学会的汉语说:“谢谢!谢谢!扎西德勒!”
至此,11名来汉接受免费治疗的西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已全部成功完成手术,预计一周后便可康复出院。
得知武汉医生西藏义诊
一家三口深夜投医
5月29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一行15人,携带着价值三万余元的心血管疾病药品和日常用药、湖北特产,飞抵西藏山南地区
第二天上午9时,武汉医疗队的义诊筛查启动,在西藏耀眼的蓝天白云下,一批批西藏孩子腼腆地接受了检查。一名医疗队员回忆,当地孩子的脸上都有大朵大朵的高原红,都不爱说话,但爱笑,一笑两朵红云就飞起来了,“特别可爱。”
西藏地区因高海拔缺氧,其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11.1%。
先心病是高原多发病,义诊的消息传得很广,直到当天22时,还有一家三口星夜赶来。5岁的索朗坚增家住措那县乡下,30日中午得知消息后,一家人顾不上吃饭,马上往医疗队所在的乃东县赶,一路上步行为主,偶尔搭车,待赶到目的地已是深夜。
医护人员十分感动,这是西藏同胞用行动表达的信任和托付。检查马上开始,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叫来饭菜,端给又累又饿的父母。经查,索朗坚增患的是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高压,病情比较严重。
该院儿科专家沈群山主任说,高原地区的先心病患儿,病情往往比平原地区患儿更重,除了温差大容易导致感冒外,高原缺氧,肺血管会收缩,更容易导致肺动脉高压,而重度肺动脉高压易使患儿失去手术机会。
医生“自找麻烦”
手术要安全有效又美观
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小央珍,容貌俊秀,她是同伴中第一个上手术台的。6月8日那天,首批5名藏族患儿接受了手术。
8日早8时30分,麻醉后的小央珍接受了小切口的左冠右房瘘结扎术,手术由亚心医院心外科主任陶凉教授主刀。
术前,该院曾多次展开全院会诊,确定在保证手术安全及效果的前提下,为其中7名孩子做内、外科微创治疗。
9时30分,陶凉走出手术室,告诉央珍的妈妈,手术很成功,而且小切口往后不会在胸口留下疤痕。央珍妈妈听了,双手合十连说“谢谢”。
亚心目前是省内唯一开展微创冠脉瘘结扎术的医院。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安全,而且让患者的体表创伤显得“美观”。唯一的“缺点”是,对医生技术要求高,做起来费神费力。
紧接着,陶凉又开始为索朗坚增手术。当日,另有患单纯室缺或房缺的3名患儿,接受了内科微创介入封堵术。
据介绍,此次11名患儿中既有简单的房缺、室缺,也有较为复杂的合并多项心脏畸形。陶凉说,部分孩子如果不及时手术治疗,可能永远错过手术机会。
据了解,亚心医院此次全程负担患儿及其家属的医疗费、路费、住宿费等,共计30万元左右。
孩子们的术后小心愿:
看看大武汉,尝尝热干面
从6月5日到汉至今,西藏孩子们已在武汉呆了7天,但一步都没有迈出医院。沈群山解释,从干燥的高原环境,来到湿热的平原地区,孩子们很容易水土不服,若再游玩疲惫,更容易感冒、感染等,这些都是手术前的大忌。
医生护士都会说不标准的藏语,例如“马上要抽血了哦”、“饭菜合胃口吗?”
社会工作者任军说,当初为了练习这几句话,大伙集中学习了两三天呢。起初,医院为孩子和家长们准备的是西藏饮食,术后,果断增加湖北风味菜,有冬瓜煨汤、汽水肉蒸蛋等。藏区的孩子们都非常害羞,不会大声说“好”,但每遇到这些地方菜,都迅速吃光光。
到昨日,5名术后患儿已经回到普通病房,6名接受外科手术的患儿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观察,预计今日可转回普通病房,一周后这些孩子便可康复出院。
成功手术是这些孩子极大的心愿,但在此之后,他们也想看看陌生而繁华的大武汉。已经有大孩子悄悄问随行藏医:“出院后能不能出去逛逛,吃一吃传说中的热干面?”
记者 余乐 通讯员 陈露 吕惠 实习生 易巧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