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同时,他又有脑出血病史,偶尔需要做核磁共振(MRI)检查,而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却无法接受MRI扫描检查,这种治疗矛盾一直使他很纠结。21日上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医生将一枚抗核磁共振的心脏起搏器成功植入该患者的体内,他的担忧也因此祛除。据悉,该手术在湖北省尚属首例。
48岁的易先生因患有严重的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治疗,但就在今年3月,易先生因为发生老出血,目前正处于脑出血恢复期,以后还需要去进行核磁共振复查。“听说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我就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了,怎么办?”患者十分疑惑。
据亚心医院心律失常专家韩宏伟主任介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植入永久起搏器能彻底解决缓慢型心律失常。虽然各种优秀的起搏器层出不穷,但均有一“软肋”,即只能接受CT检查,而不能耐受核磁共振(MRI)的检查。目前中国起搏器患者平均年龄在65~70岁左右,而这个年龄正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高发年龄,MRI扫描在诊断癌症、骨关节疾病、大脑、脊髓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检查手段不可企及和替代的。传统的起搏器可能会与MRI扫描设备产生相互影响,导致心脏起搏器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可能使导线头端过热而造成心内膜灼伤的危险,因此所有起搏器植入患者是被禁止接受MRI扫描检查的,这限制了患者的进一步诊治。
“我们发现,有50%-70%需安装起搏器的患者,他们因为其他类型的疾病,也有核磁共振的检查需求,抗核磁共振的心脏起搏器的研制使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患者安装该起搏器后,只需将起搏器调整为核磁共振检查工作模式,就可以安心地进行扫描检查了。”韩宏伟主任说。
亚心医院植入的湖北省首例抗核磁共振心脏起搏器是全球首款经设计、测试和批准后可以在MRI系统中安全使用的起搏器和导线系统。同时,此款新型起搏器保留了诸如心衰预警、极小化右室起搏、室速监测、房颤干预等有益于术后患者管理的优秀功能,将使部分心脏病患者从这一优秀的疗法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