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更多内容

霍勇:STEMI救治,体系大于技术

浏览次数:
字号:+-14

在我国,心梗的发病不断攀升,救治现状却仍令人堪忧。如何走出“破冰”之路?在十八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新闻发布会现场,本次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发布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STEMI)的进展。

 

心梗救治体系大于技术

霍勇教授介绍,中国每年新发急性心梗约70万人,死亡率逐年增加。更让人忧心的是,根据临床感受,心梗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

 

然而,在心梗的救治方面,我国仍然存在三大难关。救治少:据估算,全国范围内只有约5%的急性心梗(AMI)患者能够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救治慢:北京市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显示,AMI患者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2B)达标仅22%。呼叫急救中心、转运至医院、送进介入手术室等,都存在时间滞后。无体系:AMI发生后,很多患者的处理“随遇而安”,“无组织、无纪律”,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应对方案。

 

“对于我国AMI的救治,体系的作用大于技术,”霍勇教授强调,“政府、专业学协会、社会、医院应当纳入体系之中,各司其职,建立标准化方案。”(如下图)

 


心梗救治体系的“任务分配”

 

 

STEMI项目效果初显

2011 年11月,“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STMEI)正式启动。目标在于提高AMI患者早期再灌注比例、缩短早期救治,完善院内绿色通道建设,极终建立不同层面的STEMI区域救治体系,实现行政支持下的急救系统与医院、医院与医院协作。项目制订了11个流程,每个流程的实施办法、操作细则、考核指标等均有明确规定(如下图)。

 

STEMI患者医疗救治流程

 

霍勇教授介绍,目前STMEI项目正在稳步推动中。在项目第一期的摸索中,88%的患者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其中约92%为直接PCI治疗;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入门-球囊扩张(D2B)时间缩短到112分钟;金属裸支架(BMS)在直接PCI中的使用比例达到了25%,提高幅度明显。“但三级医院的院内救治流程、医院之间的转运、医院与急救系统之间的协作等,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霍勇教授表示。

 

 

 

媒体接力推广两个“120”

接下来,STEMI 2期计划将分成3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6个月,预计救治患者18,000例。在第一阶段的53家三级医院为核心的基础上,医院规模预计扩大至200家左右。并在200家有急诊介入治疗资质的医院及周边数百家下级医院中,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转运模式,全面优化三级医院的院内救治流程、医院之间的转运、医院与急救系统之间的协作等。

 


STEMI 2期项目规划

 

极后,霍勇教授强调,急性心梗的救治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有必要建立公众宣传体系,提高患者预防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自去年开始,每年11月20日设立为“心梗救治日”,与媒体一起联合多种传播手段传递心梗救治的核心理念——“两个120”:胸痛胸闷速打120, 抓紧黄金120分钟。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也参与进来,担任公益宣传的形象大使。

 

可以说,急性心梗的救治是一条“众包”之路。它任重道远,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携手并肩共同推进。

 


STEMI项目的公众宣教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

相关科室

急诊

急诊

配备完善先进的急救设施及药品。开设“绿色通道”,确保急诊患者得到迅速高效的抢救。